近來鬧得最熱烘烘的其中一單地產新聞,可謂謠傳中央向本地主要發展商施壓,共同協助政府解決房屋供應失衡頑疾,最壞情況或包括上繳私人土地儲備等。消息未經證實已足夠令地產股爆發小型股災,可見其震懾力相當之大。空穴來風,市傳「遊戲規則經已改變」,幾大發展商或多或少都需要制訂所謂應變方案,例如轉移地區發展業務比重、進一步精品化發展以提高個別項目回報等。生於此動盪時勢,作為業主、準買家等小市民又應當如何自處呢?
市場流傳中央又好、特區政府也好長遠對樓市的宏觀調控將逐步加強,而且干預程度將推向另一層次,務求用非市場手段達致解決社會根本問題的目標。若然市場出現更多更嚴的交易限制,例如10年內不得轉讓、樓價增幅不得超過10%等,或是受規管生產的發展項目,例如10,000元一方呎的港人首置大型屋苑、面積劃一500方呎的上車新盤等,將嚴重影響資產的流動性及價格。作為小市民或業主,其置業和投資方向就需按新遊戲規則而出牌,可能需要減少買入納米盤以免長遠被市場淘汰,因為日後的適住面積將被政府重新定義;又或是避免長揸物業博升值,因為像以往的持貨10年賺幾多倍的光景將再不復見;又有可能需要改變傳統的磚頭神話理念,因為受日後動輒上10年或以上的易手年期所影響,房屋的投機價值將逐漸下降,回歸最原始的「居住」需要。
筆者並非要危言聳聽,但市場上甚至有專家預言干預加大下樓價將立即下跌三成,觀乎中央近來對內地各行業的大力整肅全沒手軟,放諸特區政府以解決積累的住居問題亦不足為奇。只是,一個問題是解決了,另外的問題又會衍生,始終香港一直以高地價政策為生,就看中央及特區政府如何平衡當中的利害了。
作者為中原測量師行估價部高級經理張世昌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