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 作家相片中原測量師行Centaline Surveyors

【經濟日報專欄】點止劏房咁簡單




近日很多人提出「告別劏房」這個理念,認為香港市民值得有一個更好的住宅質素。劏房當然在質素上並不算是好,試問世上會有什麼人不想住得大些及舒適些,但一刀切將劏房視為洪水猛獸,我個人就覺得有些不妥。


其實劏房的現象由來已久,現在的劏房可説是香港五、六十年代板間房或劏房的upgrade版。想當年香港的住屋供應不會比現在好,再加上當時經濟還未起飛,很多市民都負擔不到買樓,因此衍生板間房或有二房東分租單位的現象。但隨着時代的演變,雖然仍有一大批市民未能負擔起樓價買樓自住,但卻對劏房的質素有一定的要求,因此衍生了一些有獨立廚廁的劏房。


提供較佳質素公營屋予市民


歸根究底,劏房的存在是由於有它的需求,而有需求就會有供應,當它的需求非常大的時候,業主們紛紛將自己的單位分割成多個劏房來求取自身的最大利益,在自由經濟社會其實是無可厚非。因此將問題歸咎於業主其實是不公平的。要解決劏房的問題,最實際當然是每一個市民都能夠有能力置業,但這方法差不多是不可能,因為每一個社會都有一定的低下階層未能置業。故此,比較可行的方法就是由政府以資助形式提供較佳質素的公共房屋給予這些市民。


為何過往政府沒有這樣做?這和政府的稅制不無關係。早時讀書時老師都有教導,香港之所以能保持低稅率是因為靠賣地收入作為補貼。因此香港的地產市場非常蓬勃,優質地皮政府都會拿出來賣,而能夠給予作為資助房屋的土地當然相對地就會有限,但情形是否一定不能改變呢?


我們很多時都以新加坡作為比較,新加坡的稅率雖然比香港稍為高一些,但它能提供九成以上的組屋給它們的市民。筆者有親戚是當地的居民,探訪他們時不期然羨慕他們的組屋非常之大及舒適。


現在香港政府將土地供應公私營比例由六四比轉為七三比,算是行出了正確的一步。但同時這也會引伸至另一個問題,就是將來私人物業市場的供應將會有一定的收縮,而香港過往是非常依賴私人物業市場,私人物業市場的樓價會否進一步攀升,令到更多人難以上樓?


我想這個問題的答案歸根究底就是政府能夠長期提供多少土地供應以滿足市場,而最新提出的北部都會區及之前提及的明日大嶼,將能為政府提供大量的土地,從而一次過解決公司營業房屋需求的問題。其實香港的住屋問題是一連串的,不能單單只看其中一些現象,否則只會流於「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未能根本解決整個問題。



作者為中原測量師行執行董事 張競達先生

www.facebook.com/centalinesurveyors

17 次查看
bottom of page